技术创新,低碳环保!汕头亚青会主场馆“智造”城市地标
公告类型:实时资讯 发布日期:2022-04-28
创新技术
缩短软基处理工期
汕头亚青会主场馆如今已全面建成,主场馆包括打造一座2.2万座位的体育场、一座8千座位的体育馆(含训练馆)、国际会议中心以及其他配套设施,作为亚青会开幕式和田径、体操比赛训练场地以及主媒体中心。
主场馆位于东海岸新城塔岗围片区,这里地处填海区域,地质条件差,地下为松软又不稳定的淤泥土质,地基的处理便是一大难题。据介绍,在工期紧、体量大的情况下,承建单位中建八局在体育场和体育馆范围采取了格构式高压旋喷桩快速处理方式,其余非关键节点部位则采用了无砂真空联合水载预压地基处理方式,通过这两者结合,仅用4个月时间完成了软土地基的处理。
但即便如此,由于片区软弱淤泥层超厚,基础承台开挖淤泥上涌严重,又给施工过程带来了始料不及的难度。中建安装亚青会主场馆项目经理刘雨高告诉记者,中建安装负责体育馆、训练场的全部机电以及体育场跟会议中心部分机电工程,还有体育馆和会议中心的钢结构制作和安装等施工任务。“由于淤泥土质的不稳定性,开挖好的基坑及安装的管线存在沉降现象,难以控制标高,室外管网的施工难度极大”。
经过数十次的反复试验,中建安装项目团队确定沉降规律,有效控制管线的标高,特别是在每段管道施工结束后,采用可视化的管道视频成像探测仪进行检测,就像医生给病人做胃肠镜或鼻腔镜一样,更清晰地检测到管道的坡度、畅通情况,进一步确保施工质量,提高施工效率。
量身定制
实现从“建造”走向“智造”
走进体育场,在阳光的映照下,崭新的红色跑道、绿油油的草坪、完备的体育设施,整个建筑气势恢宏。场内正在进行体育测试活动,为接下来全面验收作准备。
中建安装南方项目总工程师陈峰介绍道,体育场整体造型为双曲异形构造,将管道切割成多段后再利用配件连接的传统安装方法,很难完全贴合体育场的结构弧度。为将管道弧度最优化,能够充分贴合每一个弯曲角度,团队运用BIM建模技术,进行1:1的同弧度调节,在预制加工厂使用特制专用煨弯设备,对管道进行煨弯,减少弯头数量及管道损耗,这样一来既降低渗漏风险又提高施工效率,使主场馆项目实现从“建造”走向“智造”的转变。
在体育馆内,记者看到,墙面被涂刷成大面积的灰白色,目之所及都看不到复杂的管线,在灯光下越发显得简洁明亮。头顶上方的钢结构马道线条流畅,宛若一个超大时钟,美轮美奂。
绽放 “飞舞的浪花”造型
凭海而立的亚青会主场馆融入“勇立潮头,大浪淘沙”的设计理念,建筑造型结合汕头的滨海地域特色,将海洋浪花、沙滩的特点引入场地及建筑形态,整体展现汕头海洋文化特色。
建筑整体形态要呈现流线型“飞舞的浪花”造型,就钢结构吊装来说就是工程的重难点之一。据刘雨高介绍,体育馆和会议中心钢结构造型复杂,两个单体中每一个构件均不相同,截面大,折点多,角度变化大,其中体育馆钢结构以空间桁架搭配单层网壳结构,最大无支撑跨度为94.1米,会议中心钢结构是箱型梁结合钢梁,跨度为35.1米,体育馆和会议中心总用钢量达到7100吨。
中建安装项目团队把大量现场作业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加工场内预制好6249个钢构件,再运输至现场进行吊装,大大减少了现场焊接量及废气排放量,降低环境污染。安装过程中,为确保结构安全,还通过软件验算,对结构变形进行合理的模型设计、深化,解决了现场布设临时支撑难度大等难题。为此,发明创造出“一种简易式钢结构施工操作平台”实用新型专利。
在体育场内,看台板同样是装配式建筑,采用了预制清水混凝土看台板。10多种不同类型、3800多块看台板在精确地模拟和拼装下,每一块都有了对应的“身份证”。通过预制加工和运输吊装,最终在场馆内衔接成形。
绿色低碳
打造舒适节能场馆
汕头亚青会提出将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理念注入到赛事筹办组织全过程,积极采用绿色环保技术,推广环保材料,大力倡导环保、健康生活方式,有效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绿色建筑、智能建造”便是贯穿亚青会主场馆的一大建设亮点。
走进体育馆,凉爽的空气扑面而来,就仿佛走进了一个超大空间的空调房内。“整个体育馆可以容纳近万人,即使馆内全部坐满,不管哪一个座位、哪一个角落,都是一样的凉爽。”刘雨高自豪地说,为了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更好地服务运动员参赛、群众观赛,项目团队根据区域功能不同,采用智能控制技术,将一次回风全空气系统、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以及多联机系统联动控制,实现空调、通风、除湿3个功能的协调运行,将场馆内温度控制在25摄氏度左右,相对湿度约为65%,风速小于10米/秒,保持恒温恒湿。同时,还使用新型复合材料代替空调的铁皮风管,一方面提升空气输送效率,另一方面增强风管散热、隔音效果,提升经济效益。
缩短软基处理工期
汕头亚青会主场馆如今已全面建成,主场馆包括打造一座2.2万座位的体育场、一座8千座位的体育馆(含训练馆)、国际会议中心以及其他配套设施,作为亚青会开幕式和田径、体操比赛训练场地以及主媒体中心。
主场馆位于东海岸新城塔岗围片区,这里地处填海区域,地质条件差,地下为松软又不稳定的淤泥土质,地基的处理便是一大难题。据介绍,在工期紧、体量大的情况下,承建单位中建八局在体育场和体育馆范围采取了格构式高压旋喷桩快速处理方式,其余非关键节点部位则采用了无砂真空联合水载预压地基处理方式,通过这两者结合,仅用4个月时间完成了软土地基的处理。
但即便如此,由于片区软弱淤泥层超厚,基础承台开挖淤泥上涌严重,又给施工过程带来了始料不及的难度。中建安装亚青会主场馆项目经理刘雨高告诉记者,中建安装负责体育馆、训练场的全部机电以及体育场跟会议中心部分机电工程,还有体育馆和会议中心的钢结构制作和安装等施工任务。“由于淤泥土质的不稳定性,开挖好的基坑及安装的管线存在沉降现象,难以控制标高,室外管网的施工难度极大”。
经过数十次的反复试验,中建安装项目团队确定沉降规律,有效控制管线的标高,特别是在每段管道施工结束后,采用可视化的管道视频成像探测仪进行检测,就像医生给病人做胃肠镜或鼻腔镜一样,更清晰地检测到管道的坡度、畅通情况,进一步确保施工质量,提高施工效率。
量身定制
实现从“建造”走向“智造”
走进体育场,在阳光的映照下,崭新的红色跑道、绿油油的草坪、完备的体育设施,整个建筑气势恢宏。场内正在进行体育测试活动,为接下来全面验收作准备。
中建安装南方项目总工程师陈峰介绍道,体育场整体造型为双曲异形构造,将管道切割成多段后再利用配件连接的传统安装方法,很难完全贴合体育场的结构弧度。为将管道弧度最优化,能够充分贴合每一个弯曲角度,团队运用BIM建模技术,进行1:1的同弧度调节,在预制加工厂使用特制专用煨弯设备,对管道进行煨弯,减少弯头数量及管道损耗,这样一来既降低渗漏风险又提高施工效率,使主场馆项目实现从“建造”走向“智造”的转变。
在体育馆内,记者看到,墙面被涂刷成大面积的灰白色,目之所及都看不到复杂的管线,在灯光下越发显得简洁明亮。头顶上方的钢结构马道线条流畅,宛若一个超大时钟,美轮美奂。
陈峰进而介绍,体育馆在施工过程中,团队不断优化方案,将馆内高空所有的机电管线全部沿着钢结构桁架敷设。同时,秉承着绿色环保理念,根据BIM模型确认的机电管线排布,在预制加工厂直接加工支吊架,在施工现场仅需简单机械化拼装即可成型,减少现场测量、焊接制作工序,提高施工效率,实现施工现场绿色、节能。
绽放 “飞舞的浪花”造型
凭海而立的亚青会主场馆融入“勇立潮头,大浪淘沙”的设计理念,建筑造型结合汕头的滨海地域特色,将海洋浪花、沙滩的特点引入场地及建筑形态,整体展现汕头海洋文化特色。
建筑整体形态要呈现流线型“飞舞的浪花”造型,就钢结构吊装来说就是工程的重难点之一。据刘雨高介绍,体育馆和会议中心钢结构造型复杂,两个单体中每一个构件均不相同,截面大,折点多,角度变化大,其中体育馆钢结构以空间桁架搭配单层网壳结构,最大无支撑跨度为94.1米,会议中心钢结构是箱型梁结合钢梁,跨度为35.1米,体育馆和会议中心总用钢量达到7100吨。
中建安装项目团队把大量现场作业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加工场内预制好6249个钢构件,再运输至现场进行吊装,大大减少了现场焊接量及废气排放量,降低环境污染。安装过程中,为确保结构安全,还通过软件验算,对结构变形进行合理的模型设计、深化,解决了现场布设临时支撑难度大等难题。为此,发明创造出“一种简易式钢结构施工操作平台”实用新型专利。
在体育场内,看台板同样是装配式建筑,采用了预制清水混凝土看台板。10多种不同类型、3800多块看台板在精确地模拟和拼装下,每一块都有了对应的“身份证”。通过预制加工和运输吊装,最终在场馆内衔接成形。
绿色低碳
打造舒适节能场馆
汕头亚青会提出将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理念注入到赛事筹办组织全过程,积极采用绿色环保技术,推广环保材料,大力倡导环保、健康生活方式,有效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绿色建筑、智能建造”便是贯穿亚青会主场馆的一大建设亮点。
走进体育馆,凉爽的空气扑面而来,就仿佛走进了一个超大空间的空调房内。“整个体育馆可以容纳近万人,即使馆内全部坐满,不管哪一个座位、哪一个角落,都是一样的凉爽。”刘雨高自豪地说,为了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更好地服务运动员参赛、群众观赛,项目团队根据区域功能不同,采用智能控制技术,将一次回风全空气系统、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以及多联机系统联动控制,实现空调、通风、除湿3个功能的协调运行,将场馆内温度控制在25摄氏度左右,相对湿度约为65%,风速小于10米/秒,保持恒温恒湿。同时,还使用新型复合材料代替空调的铁皮风管,一方面提升空气输送效率,另一方面增强风管散热、隔音效果,提升经济效益。